中国首富面临重大挑战,一场硬仗在即

  • 时间:
  • 浏览:0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大福祉。因此必须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必须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规律出发。

推进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稳定这个大局。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体制改革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还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形成与分配,都是一个异常错综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运动。

如果改革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调整超出了底线与边界,就可能引起利益矛盾激化,就可能丧失稳定的大局。一旦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失控,则维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各种秩序就可能荡然无存,多年累积起来的改革发展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

因此,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至为重要的是紧密结合体制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密切观察、正确评估改革的效果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努力使改革发展给社会各方面利益增长的效果最大化,努力使可能引起的利益矛盾冲突保持在可承受范围内。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求我们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须要注意积累越来越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要有越来越高超的策略和方法。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的关系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根本上还是要处理好改革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 历史的动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源自于广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不畏牺牲,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实践。

因此,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必须把握好改革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一基本原则。这也是推进改革最为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指南针。

扩展资料

曾说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走过30多年改革历史的今天,我们对改革理解得更全面也更透彻,改革要更有力度,要上更高台阶。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就关键在,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我们深信,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新一轮改革,将会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 更加富强、更繁荣,让人民生活更美满、更幸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路线图已经绘就,要把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变为现实,关键是靠实干、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谋发展上来。唯有如此,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续写好改革新篇章。

百度百科-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近十多年来,国务院领导出于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专栏7-2),要求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切实加强地质工作,推进地质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自1998年以来,温家宝同志关于地质工作的批示达80件以上,曾六次就地质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 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以及我国地质工作定位与发展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2006年3月底,温家宝同志就贯彻该文件作了重要批示,提出六点具体要求:①地质工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②地质工作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地质找矿、提高资源综合效益、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作为重要任务;③深化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富有活力的地质工作新体制;④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 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⑤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队伍,培养杰出的地质人才,改善地质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⑥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和统筹规划,地质工作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地质工作的指示和批示,对于明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全面提高地质调查程度和水平

中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 ,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此阶段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对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工作的需求巨大。与此同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又要求地质工作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价。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为资源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民众所感兴趣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客观信息。

专栏7-2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地质工作的指示(摘录)

同志在1994年指出:地勘队伍要逐步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 战略任务。“地方部队”要逐步走向企业化。

胡 同志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强国土资源调查,努力实现西部地区国土资源调查和找矿找水的新突破”。

温家宝同志2000年7月21 示:“地质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先行,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必须加强经济建设和地质工作的结合,坚持与贯彻这个方针对地质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建工作已经落实,标志着地质‘野战军’的建设进入了实施阶段。要根据中央的要求,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推进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2000年5月27日温家宝同志在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上指出,“精心组建一支承担全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野战军队伍已刻不容缓。地质‘野战军’应当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 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2002年10月15日温家宝同志在新中国地质工作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地质工作正处于重大转变时期。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二是从传统地质工作转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工作;三是从以资源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转向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地质工作;四是从主要依靠国内“一种资源、一个市场”转向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化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这一系列的重大战略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成一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的地质“野战军”队伍,目标不能动摇,步伐必须加快。

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相比,我国的地质工作发展历史短,很多需要完成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尚未系统开展。以基础调查为例,截止到2004年,全国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计划面积(可测面积)约有846×104km2,除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和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外,其余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已全部完成。共计完成约1074幅,完成面积达69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72%。全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完成约334×104km2(其中实测空白区153×104km2,修测区181×104km2),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34.8%、占国土可测面积的36.5%。目前,还有未完成的测区共计582×104km2(其中实测空白区27×104km2,修测区555×104km2),相当于380个1:25万图幅。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累计完成了共计183.5×104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9.1%,占可测面积的24%。美国正在本土推进1:2.4万地质填图。印度1:5万地质填图工作基本覆盖全国。

与国外相比,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手段落后,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技术落后,主要依靠传统的方法。同时,在地质填图观念上存在较大的缺陷,现有填图的程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地质工作扩大服务领域的要求。对于已有资料缺乏进行二次加工处理,或在新观测数据和新理论基础上,对已有资料进行重新解释,提高对区域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的认识做得还很不够。

在地质资料信息化方面,与先进 相比,我国在地学基础系列数据库建设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积累的9万多种馆藏地质报告只有约1.2万种完成了数字化;1.3亿米的钻孔岩心只有120多万米完成了数字化,且基本上只有文字描述信息,没有取得钻孔岩心的视 图像。

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方面,我国与国外差距更大。

由于我国地质填图工作技术手段落后,有关部门未能根据国际发展趋势调整地质调查工作方式,致使我国地质图更新速度十分缓慢。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地质工作突破资源瓶颈

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要求国民经济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能源与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需求的有26种,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2005年,石油消费量超过3亿吨,净进口1.36亿吨。由于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原油进口成本年年上涨;钢材消费量达到4亿吨,铁矿石进口2.75亿吨。而国内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相当一部分在“吃老本”,资源保障程度不断下降。

曾经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一大批老矿山资源形势非常严峻,全国390座矿业城市中,因资源枯竭进入衰退期的已有47座;全国911座有色国有矿山中,三分之二已进入中-晚期,可采储量和矿石品位急剧下降。到2010年有色国有矿山约有一半要关闭,将消失产能约40%,到2020年预计 不足20%的矿山能维持生产。

日益 的矿产资源供需失衡和结构性矛盾,使 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水平持续下降。迫切要求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增强紧缺、大宗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提高主要资源的保障程度。

针对我国资源短缺的具体情况,公益性地质工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为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重点突破打好基础,针对重点区(带)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地质工作程度,降低矿产勘查风险。另一方面,针对新区或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

3.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给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是 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受灾害威胁人口最多的 之一。每年灾害发生数量上万起,其中,人为活动诱发的灾害数量迅速增加,占总数量的50%以上。

一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灾害损失不断增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数十亿元到上百亿元,年平均死亡近1000人,伤近10000人。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根本好转。

二是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 。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迅速发展,存在较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有46个。地下水与地表水有着密切联系,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已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地下水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供水安全的重大隐患,地下水需要进一步调查和长期动态监测。

三是矿山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因矿产开发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水均衡破坏、生态恶化等问题和灾害十分普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正常生活秩序难以保证。开展综合性的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已十分紧迫。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预防网络,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4.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要求全面提高地质科技水平

人口、资源、环境是制约 各国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当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在这种新形势下, 各国纷纷调整地质工作方向,地质工作处在重大战略转变时期,地质科学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系统地球科学观、数字地球观、全球观等四个新的思维观。

(1)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研究以人(类)为中心,集经济、社会和自然界三个子系统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其中自然界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自然界(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资源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前两个可持续根本上又依赖于后三个可持续。因此,要求赖以生存的4个层圈——(土壤)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必须能可持续地提供各自的服务。地质工作在可持续发展中除了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发挥作用外,还应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提供人类所需的地学信息,这包括:保证地质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信息;提供保证地质环境可持续服务的信息;提供防灾(地质灾害)减灾的信息。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服从土地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管理。矿产资源供求的关键问题已由资源的可供性问题扩展到环境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产生的废弃物的承载力问题,进而引出一系列新问题,如地质环境承载力、无污染或低污染开发利用技术、污染的有效和最优控制(含目标、方法、手段和政策)问题、废弃物再循环利用问题、地质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等。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环境地质工作的地位、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大提高。环境地质工作需求的新领域不断涌现,如:生态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地方病研究、医学地质、 农作物地质、荒漠化地质等等。地质环境可持续服务思想的形成必将导致环境地质工作发生一场从理论到实践,从工作目标、领域到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深刻革命。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区域地质填图的内涵和功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①从以找矿为单一目标的地质填图,转向多目标的、以土地为载体的、为各种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服务的地质填图,协调人-地系统,保护生态环境;②地质图的内容不断增加,演化出一系列新型图件,例如,地质生态图、灾害地质图、城市地质图、地质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图、地球化学与健康图等;③从寻找和圈定成矿远景区扩展到寻找和圈定矿产开发允许区等。

(2)地球系统科学观

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地核作为一个地球系统,综合考虑固体地球/流体地球与生物圈层的关系以及人文的影响,研究其相互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和物质能量交换,发展并完善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是21世纪初地球科学的主要方向。地球系统过程的两大主题为:地球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地球系统的演化。

图7-1 我国地球系统研究科学战略概念模型

(引自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系统科学战略调研组,2005;略作修改)

地球系统研究是国际地学界共识的21世纪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是,各国际组织或 战略的研究模式并不尽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即“海、陆、气相互作用模式”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模式”。前者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DOP)”为代表,该计划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拟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过程,为国际学术界构筑起新世纪地球系统研究的 。后者以NASA战略计划(2000~2025)为代表,以观测手段为重点,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现在,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这两种思路是基于各自学术资源的优势和需求。

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系统科学战略调研组认为,应将国际上的两种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增加人类活动的因素,形成我国地球系统研究科学战略概念模型(图7-1)。其基本研究思路是探索海、陆、气、生及地球内部物质、能量循环的内在联系,并考虑人类活动(图中橘红色组成的两个“人”字)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表-近地表范围是各种界面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及其伴随的物质、能量交换与传输的临界地域,也是维系生命活动的关键地域,更是人类活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域。当然,要探讨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自然驱动力,对太阳辐射变化(尤其是近地空间过程)和地球内部过程的研究也不能忽视。

从图7-1来看,地球系统科学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延伸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更多地考虑地球表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地球系统科学则考虑了地球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数字地球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 发展与应用,不仅大大加快了地质调查工作的速度,而且促使地质科学和地质调查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数字地球观的形成与发展。

在数字地球观指导下,首先要求实现地质调查全程信息化。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数据整理、加工,以及最后的成图全程都实现数字化。其次,建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专题数据库,实现各类地质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一体化,大大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此外,数字地球为地质工作获取、处理和分析大量高精度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提供了 。我们可以像在万维网上浏览主页一样在全球以多级比例尺搜索和获取所需要的地质空间信息。我们可以在数字地球中根据已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决策方案在电脑中虚拟和模拟,并通过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案。

此外,数字地球将架起地质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通过免费和商业的形式,每个人都可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耕地、房屋、旅游景点、博物馆等)的多分辨率图像,并可以进行访问和交流,也可添加新的信息。由此看来,数字地球观是全球地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4)全球观

由于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任何一个 的自身矿产资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矿产资源的全球化。同样,环境问题具有全球的性质。

许多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都是跨国界的,需要站在全球高度,才能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地球系统科学观要求地学工作者从全球高度,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全球观是地球系统科学观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上述四种思维观的指导下,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需求,采取灵活务实的填图方法,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高地质填图的深度和广度。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资源的效应,为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提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其中地球各层圈的结构组成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作为地质营力的作用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地质科学各学科共同的前沿。地球系统整体研究成为地质科学解决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科学基础,地质科学研究将进入一个可能预测和调控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时代。因此,当代地质科学处于建立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新一代知识体系的重大转折时期,强调从地球作用研究转向地球管理。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